最近,有一名初中老师向我咨询工伤认定的事,原来是她被自己的学生打成脑震荡,花了一万多元,至今赔偿无门。有时不禁感慨,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一些优良传统却丢了,人性的弱点越来越暴露无遗,违背公序良俗的事反而越来越多。尊师重教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我们小时候即使被老师体罚了,何曾有过丝毫怨言?该学生胆敢如此目无尊长,多半与家庭教育有关。
天下之治在风俗,风俗之正在齐家。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虽有点绝对,但在中国却颇为普遍。有学者统计,我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不到30%的企业能进入第二代,不到10%能进入第三代,进入第四代的大约只有4%。企业衰败虽然原因不尽相同,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接班人问题,说到底就是家风问题。清朝被誉为近代“商业之父”、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的实业家盛宣怀,后代虽然也有个别优秀人物,但绝大多数是靠吃老太爷家业的纨绔子弟,到第二代家产就基本上败光,其中最受他宠爱的儿子盛恩颐几乎是在贫病交加中饿死的。而曾国藩的后代人才辈出,由此可见留思想比留金钱更管用、更长久。也有人说,培养一个贵族要三代人。言下之意就是贵族并不是天生的,要通过一代接一代培育、熏陶、塑造才能形成,即便是世袭贵族也要接受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这背后还是家风问题。
良好的家风来自良好的家教,不同的家教形成不同的家风,不同的家风给家庭带来不同的命运。世人大多相信风水、神明、八字,无论是取得富贵,还是遭遇劫难,都认为是风水、神明或八字在起作用。这当然是愚昧的,人自身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个人以为,思想引领出路,教化胜过风水,智慧益于神明,性格决定命运,修为影响成败。
家教要从小开始。闽南有俚语:细汉偷割瓠,大汉偷牵牛。细汉偷针,大汉偷杉。说的是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从很小就逐步形成,家教宜早不宜迟。如同树木,必须在它定型之前矫正,长大后想矫正已经来不及了。我有一个族亲给我讲了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他生了好几个女儿,当年为躲避计划生育,争取生一个男孩,就把一个女孩送到他姐姐家里寄养。几年后的一天,他去看望女儿,发现她喜欢吃肉,就爬到桌上霸占着整盆肉并用手抓着吃,姐夫和姐姐视而不见。他看了很痛心,便把女儿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罚女儿一星期不许吃肉,只能看着别人吃,直到女儿把坏习惯改过来。他如此做法颇值得学习。
“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家教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第一任老师。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孩子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平时言谈举止起表率作用,并贯穿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代楷模廖俊波能成为一名优秀干部,与他父亲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他主政政和县时,他父亲三次去政和,然而他没有与儿子见面,而是在大街小巷转悠几圈,私下了解百姓对廖俊波的评价。父亲担心他向别人伸手,给他寄了5万元,还给他写了一封信,嘱咐他: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这件事足见廖家之家教严、家风正。因而,廖俊波很早就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他在邵武市拿口镇的个人简历写道:“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一要忠诚,二要能干,三要自律。一、三两点我可以做到,第二点我会尽最大努力去靠近。”
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家教的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孟母三迁”为的是找到好邻居,帮助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小孩子缺少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总是有样学样。常言道:学好要三年,学坏只三天。怎样创造一个好环境呢?首先整个家庭、家族要共同努力,创造重视家风、家教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利用节假日聚会、回乡祭祖、参观宗祠等各种机会介绍先人创业史、优秀族人事迹、历史名人故事。比如客家祖先就有“朔望讲约”的传统,就是在农历每个月初一与十五对在土楼居住的人家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伦理道德和奉公守法的教育。借此机会,房长或家长们常开展一次祖训、家规教育。第三,父母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要帮助把好交友关、择偶关、金钱关、权力关。
家训是家教的重要表现方式。在封建社会里,维持社会运转的除了法治还有人治,家族常会选出族长、房长进行自我管理。这些家族极其重视家训、族规对族人进行教育,总结关于立身、治家、处世、为学的经验,或刊印成册,或悬于厅堂,或载入族谱。这些家训形式多样,或简或繁,常宣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主题,虽然它们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中关于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崇尚仁义、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重礼谦逊、和睦宗族、团结乡邻、勤奋读书、勤俭节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内容,对训诫子弟、垂饬后代影响深远。
历代名人志士、文豪学者、社会贤达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家训,如《诸葛亮家训》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朱子家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家训》的“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林则徐家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都是润泽滋养人民最富养分的精神食粮。学习各地家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加以宣传、借鉴、运用,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